李时珍是属什么生肖?
李时珍(1518年-1593年),明代医药学家,生于湖北蕲春县。他出身医宦世家,少年时因家乡瘟疫流行,其父、祖均先后病亡;万历十三年(1585),47岁的李时珍始获科举入仕的机会,但仅两年又告失意,后得同门好友、太医院院使王守仁的荐书,于万历十七年(1589)被御赐进入太医院任职。
李时珍早年读过《神农本草经》等本草经典。二十岁上京应试,途经陈州(今河南淮阳),向当地名医学习诊脉技术。到京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药学专家赵献可及医药爱好者胡允台等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医学问题,相互切磨,获益匪浅。
从年轻时开始,李时珍就决心要编写一部内容详实、体例严谨的药典。为此他一直到处搜集资料和处方,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南方,他曾经深入贵州蛮荒之地采集药物;在北方,他曾经冒雪夜行山西太行山采药;在西北,他曾“穷河陇之地”,“陟崇冈,履危坂”,甚至“缘藤而上”,“手攀绝壁”,“采获灵草”。
他还“尝至京师,访诸名医;又出塞南北,周历郡国”。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又尚未开化,李时珍往往“徒步往来,饥餐渴饮,露宿风餐”,备极劳顿。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遗漏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药方或药物资料。 据载,他在云游的途中曾巧遇一位方士,对方不仅向他传授了许多养生之道,还提供了不少奇奇怪怪的秘方。这些方士所传递的信息对李时珍以后撰写《本草纲目》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李时珍属羊。 李时珍 (1518.7.3—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 (今湖北省蕲春县 ) 人。他出身于一个世医的家庭,祖父是 “世业医”,父亲李言闻是个 “通儒”,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当时人称 “隔墙医”、“阎罗包待制”。李言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通晓儒、释、道家经典和本草学。
李时珍自幼聪明好学,14岁时中了秀才,但以后三次乡试都未中举,于是决定弃儒学医,随其父学医。他一面刻苦学医,一面侍候病人,逐渐掌握了诊病的技术和用药的方法。23岁时正式为病人诊病。为了准备修本草,他行医的同时开始进行本草著作的编写工作。有时还远出诊病,游历安徽、江苏、河南、湖南等地,对各个地方的疾病与药材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有所了解。 他一面行医、一面采药和从事编写本草工作。为了探索药物的形态产地,性能作用,他采取了实践考察和广搜博采的办法。为了观察天花和麻疹病人的症状和病症的区别,在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流行期间,他不怕被传染,多次到患者家去诊病和观察。为了辨别曼陀罗草和火麻的细微区别,他还亲口尝服曼陀罗和火麻,体验它们服用后的实际反应。为了考察虎杖的产地和形态,他曾经亲自到山谷中,在荆棘丛中寻觅虎杖。为了考察崖头荼,他 “险崖邃谷,扪萝援葛不辞”。在采药和考察药物的过程中,他走遍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在1552~1575年的二十多年中考察了安徽、河南、江苏、江西等许多地方以及湖北的许多地区,搜集药物标本和有关的药物知识。
在外出考察和行医的过程中,他广交朋友,访求药方和药物。他与河南荆山鸟鹊潭的隐士卢之侯和嵩石老人讨论药物和本草著述,得到他们关于本草的书籍多种。与麻城道士虚白讨论 “本草精一之蕴”。他还与王宫、卢之侯等讨论药物学,王宫把有关药物学的各种珍贵本草书籍和手稿,全部给他借来抄录,并让他带到江苏、安徽等地进行药物考察和研究。他在广采博搜各种药物学书籍和药方时,搜集到古代有关医学和药物学方面的着作以及药方和地方志等三千多种。
为了学习采矿和冶炼技术,并研究有关矿产药物,他与炼丹家、采矿和冶炼专家相交,并向他们学习和了解有关技术、药物及其性能与作用。经过以上各方面的刻苦学习和辛勤劳动,他获得了丰富的医药学理论和药物学知识、采药和制药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于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到隆庆三年 (1569) 的十八年中,写成《本草集注》一书。此书是他的老师和医学家汪机的《本草会纂》的注释。他为此书作注,为后来编写《本草纲目》作准备和摸索经验。
嘉靖四十年 (1561) 他开始正式编写《本草纲目》,历时27年,于明万历十八年 (1590) 成书。在这期间,他一方面继续广泛收集有关本草和医学方面的书籍、药方,并做摘录和抄写,一方面到各地进行考察,一方面继续行医。他一生写了大量医案和医方,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用药和诊病经验。晚年,他因病只能坐不能站,还为病人诊病,在病中还继续修改和补充《本草纲目》一书。万历二十二年 (1593) 十月十六日逝世,享年76岁。《明史》有关于他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