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饿是什么生肖?

陈云松陈云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种动物被用作农历的十二地支,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属相代表,同时也有一个名字,这个名称就叫“岁支名”或简称“太岁名”,也叫“值年神”,它们分别是: 甲子年——虚日鼠,乙丑年——玄冥牛,丙寅年——寿星虎,丁卯年——文德兔,戊辰年——青龙龙,己巳年——文昌蛇,庚午年——飞廉马,辛未年——玉堂羊,壬申年——王侯猴,癸酉年——明堂鸡,甲戌年——勾陈狗,乙亥年——天德猪。

在六十甲子中,每个属相都会遇到其中五个,所以这十二个名称也被称作“五鼠闹元宵”。 而到了每年的立春,也就是农历新年伊始,“岁支名”就会得到它的新名字——“值岁名”。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农历春节,也就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礼记·月令》中记载着立春后的祭祀仪式,“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祀于青帝部。”“立春之日,天子于东郊迎振武。”这里的“震武”其实就是春神的名字。

那么为什么将春神命名为震武呢?据《吕氏春秋》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谷。一日三百里,四月而朝宗于雍。五月五日于西郊祭其先。”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古时期的百姓都是以谷物为食的,他们每天走300华里路,四月到雍地朝拜,五月五日去西郊祭祀他们的祖先。“雍”就是今天的陕西凤翔县,这个地方也是古雍州的中心,所以五月夏至的时候全国各地都要到这里献祭。

而到了周代以后,这种祭祀仪式有了变化。因为周人起源于西域,崇尚武力,所以在周代的五月祭祀中增加了武神,即“厉兵秣马”,还要射箭比赛,这就是“角抵(di)”,也就是现代武术的前身。

这样每年到了立春日,天子都在城东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然后到五月再祭出威武的武神,让百姓欣赏精彩的斗兽和武术表演。如此丰富的节日活动,自然是受到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丘诗怡丘诗怡优质答主

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包括了陆地、海洋、天空的生物,这十二种动物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生物。但是却少了一样,那就是人类自身。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十二生肖都与农事活动密切相连。农耕要靠牛与马,饲养的猪、羊与鸡是家畜家禽,兔、狗、猫可以捕捉老鼠,保护庄稼,这些生物除龙以外全是现实生活中有的,而且都是“有粮则喜”,唯有以谷物为主要食粮的“人”,居然未被纳入生肖之列。这或许与十二生肖诞生的年代,人定胜天的观念尚难确立有关吧!

十二生肖从哪里来,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呢?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传自西亚古巴比伦。巴比伦人根据月圆12次划定一年,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按其认为最吉利的12种动物纪月,称之为‘十二兽尊’,其顺序与今天中国的十二生肖大体吻合。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如马和兔在西亚根本不存在,却列入兽尊。

另外一种说法:十二生肖始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原始图腾,那时许多部族选择某种野兽或飞禽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或图腾,他们把这种动物的图腾铭记在自己的兽皮、物品上,或刻在居住的山洞中,甚至印在自己皮肤上。

如河姆渡遗址发掘考证,七八千年以前,生活于长江口的部族,把猪和水牛等作为图腾。中原黄河流域的远古部族则有兔和象为图腾的部族。还有龙、蛇等也作为图腾崇拜。

在以后的氏族部落的战争和融合中,众多的图腾逐渐减少,最后仅剩下十二种动物图腾,在相互征战时未曾被完全消灭,而是和平相处地保留了下来。这种说法有相当道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