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指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来源于何时何故,已不可考,但自魏晋南北朝至今,其说法主要有二:一说它源自于我国夏代便存在的十二兽历(见《后汉书·王梁传》李贤注引三国魏鱼豢《魏书》);另一说则源自于东汉张衡所作的《论衡·物势》和《说文解字·序》:“寅,谓虎也。……午,马也。辰,龙也。酉,鸡也。戌,犬也。亥,豕也。子,鼠也。丑,牛也。卯,兔也。未,羊也。申,猴也。酉,鸡也。”这里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月相搭配。至于为什么要以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张衡的解释是:“凡草木之花,六开花朵者,六月精雄;四开者,四月雄;二开者,二月英。”也就是说,一月、三月、五月、七月等月份的花期是与二十四节气一一对应,而花期的阴阳变化决定了月亮盈亏,从而影响万物兴衰。于是月相阴阳性状相似的动物便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子月(十一月)“阴气始盛,曰冬阳。……鱼蛰,水居,阴也。”“丑月(十二月)“阴阳驳杂,谓之坤阳”,“阳起,动也。阳气微动故为牛。”寅月(正月)“纯阳之月……” 以上皆取象于自然,相当符合科学规律。
然而到了唐代,这种理论就被神化了。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谈及汉武帝想求仙,问道:“信神仙之说乎?”汉武帝答道:“然无此如三山者。”司马迁会心一笑:“君侯何尊宠于群臣上!”原来汉朝皇帝之所以相信求仙之事,是因为自己名字里带有“寿”或“高”之类,因此天界已安排好了神仙位置,只要活着就能成仙。这种解释实在是太过牵强。
生肖,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虎文化中的一种计算年岁的方式,十二种动物用来对应十二地支,而每个中国农历年代表一个动物(每十二年则是一轮回),生肖年生肖亦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被冠以十二地支来记载每一个年份,也用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纪年有关。农业文明中的中国古代,生存技能就是农业种植,农业与生育是紧密联系的,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序,是极具寓含的,体现了中国先民特有的深思熟虑和生存智慧。
十二生肖的起源,历来是学术界,民俗界的争论热点。其中的争论主要围绕着十二生肖产生的原因,为何选取这十二种动物,它们的排序、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出土文物和历代典籍中,关于十二生肖动物的原始记述和相关传说有很多,但十二个生肖动物的固定搭配和总称,最早见之于东汉王充的《论衡》。
王充(约27-约97)字仲任,东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批驳迷信巫祝,崇尚实事致用,著有《论衡》。《论衡》因触犯统治阶级权威,所以历代学者对王充和《论衡》评价较低。《论衡》包括《物势篇》、《是应篇》、《说顺篇》、《讲瑞篇》、《谴告篇》、《治期篇》、《命义篇》、《初禀篇》等五十多个篇目,文章内容驳杂但主要的是批驳当时盛行的图谶学说和各种不合理的迷信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冀以醒世"。王充从否定图谶入手批判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说,指出天是无知之物,既不会,也不需要施恩于人,它只会以自然规律来支配万物。人的祸福,是人的行为和遭遇决定,而所谓"天人感应",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和迷信造成的。
十二生肖按固定的顺序组合,每隔十二年循环一次,这是常识。但究竟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有没有什么依据和奥秘呢?由于历史久远,十二生肖的本源已无从考证了。对于十二生肖的由来,众说纷纭,说法多达10余种,如肖兽说、原始图腾、干支配属说、生殖崇拜说、原始宗教和巫术说、游牧文化说、农耕文化说、中西合璧说、华夏与“四夷”说以及巴蛇之女说等,但都缺乏足够的史料来进行有力的论断。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中记有:“午,地虫之辰也,蛇,地虫之大者也,故蛇见午。”《论衡·物连篇》中又记有:“北方辰星以乌雀为主人,东方荧惑以老鼠为主人”等等。这里,出现了“蛇”字,另外,在《论衡·薄葬篇》中还出现了“猪”字,但这些字都是表示十二地支,都未使用现在用的“生肖”一词。《论衡》中这几种动物都是后世使用“生肖”一词时包括在内的,而且它们与十二地支也相配属,因此,在学术界,有人认为,生肖一词应当起用于王充(生年卒年不详)之后的东汉末年。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生肖作为纪年的十二种动物符号,应当产生在殷代。但是这个说法还缺乏有力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