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龙属什么星座?

公维亮公维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龙是黄道十二宫的首领,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具体星座的星宿。也就是说它没有自己的专属星座。 这是因为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生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古代的人们将星空分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由七个星官组成,称为“七政”或“二十八宿”。而这“四象”就是每区域的代表动物。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东方青龙。其中青龙占三个星官,分别是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而关于龙的传说最早见于《周易》:“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说明至少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赋予龙以象征意义了。而战国后文化交融,各种神怪说法也不断出现,龙的形象也就越发夸张离奇起来了。

那么既然龙不存在于现实中,我们为什么还要把一些人物或事件编入它的星系之中呢?这可能是因为龙作为上古时期的图腾,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先民们希望自己的部落能像龙一样强大并且能够征服其他部落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因而他们把自己的部落命名为“龙”或者“蛇”部,并在战争中奋勇争先,渴望取得如龙一样的战绩。

而在今天,当我们使用农历的时候,偶尔也会看到有关“龙”的记载,比如“芒种”就是24节气之一,就在每年公历6月5-7日之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充足,正是耕种的最佳时机。那么“芒种”这个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皇帝名叫汉章帝,此人喜好阴阳五行之术,认为自己的生日——农历五月五日正好与汉武帝相同,都是“丙午”,属于阳年阳月阳日,因此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应该庆祝并且增加一些节日来隆重纪念!于是他从这一天开始放假五天,令百官举行祭祀庆祝活动,并自比先君武帝,自豪地称自己为“炎帝后裔”。

那么为什么汉章帝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日叫做“芒种”呢?因为这一天正是仲夏季节阳气极盛之时,而“芒”字又和稻谷成熟时的颗粒饱满状态相似,因此就把这天叫做“芒种”了。可见“芒种”之名虽源于古书,但却确有其事,只是这“事”其实是虚构出来的罢了。而这种情况在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载。例如:

宋人徐天祜著《贡茶录》:“明皇以四月暮春命翰林承旨蔡邕采制甘露茶,因立‘清明’、‘谷雨’之名。”

清人孙嘉淦撰《秋灯丛话·风俗》:“元仁宗延祐五年……诏修玉匣记,颁定本朝祭祀仪注。按元世庙冬至大祀成吉思汗,谓太祖圣武皇帝。”

现代作家高阳著《胡雪岩全传》:“左宗棠接奏,十分高兴,心想:‘总算皇上还记得我!’”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人虽然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但凭着他们的执着和想象力,依然创造出了不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留下了远古先民的生活痕迹,同时也丰富了后世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黎上全黎上全优质答主

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龙是吉祥、尊贵、英雄和力量的象征。在中国人心目中,自己是龙的传人,“龙马精神”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但是,在西方星座世界里面,“龙”的观念就完全两样了,比如,有一个座名为蛇夫座,它是西方88个星座中最南的星座之一,其中有一个亮星叫克拉,英文名为Antares,直译为“与火星战斗的星星”。而西方人认为,这个星座是一个持蛇的医生,是神话中死神的儿子(不是玉帝的儿子),这与东方龙是天地之主,人中之龙的观念实在是大相径庭。

那么,龙年出生的人,到底是什么星座呢?这需要我们运用一点数学知识来分析。

我们先从“二月四日”这个节气说起。因为“二月四日春,八月十四秋”,这正好是一年的两个等分点,古称“春分”和“秋分”。在十二生肖的循环中,“龙”和“狗”正好对着这两个时间点。“狗”年出生的人一般从狗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这个好记一点,因为狗年春节前出生的,肯定是“猪”;春节后出生的,肯定是“鼠”。但是“龙”年出生的人就要有个时间界限,我们取春分点十二点前后两小时为界限,即从子时(二月三日晚十一时)到寅时(二月五日早晨五时)这15个小时出生的孩子为属生肖龙的人。

而从春分点子时开始的这15个小时,恰好对应着农历12月份到1月份这1个月的时间,从子时(二月三日晚十一点)到二月三日晚十二点,也就是夜半十二点之前,出生的人为农历生肖中的“虎”;从二月五日早晨五点(寅时)到六点(卯时),夜半十二点以后,出生的人为农历生肖中的“兔”。

龙年出生的人(二月三日晚十一时到二月五日早晨五时这15个小时)对应的星座是以下4个星座:

(1)二月三日晚11时至4日零时,夜半十二点之前,出生的人属生肖“虎”,对应的星座是宝瓶座。

(2)二月四日零时至中午12时(太阳进入惊蛰点之前)出生的人属生肖“龙”,对应的星座是宝瓶座;二月四日中午12时之后到下午三点之前出生的人属生肖“龙”,对应的星座是双鱼座;二月四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出生的人属生肖“兔”,对应的星座是双鱼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