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五行什么?
子鼠属阳水,丑牛属阴土,寅虎属阳木,卯兔属阴木,辰龙属阳土,巳蛇属阴火, 午马属阳火,未羊属阴土,申猴属阳金,酉鸡属阴金,戌狗属阳土,亥猪属阴水。 至于每个生肖对应的星座,我忘了,不过你可以在google里输入“农历生日查询对应星座”就可以了。 然后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
1、木生火,也就是寅卯两柱五行属木的,性格上会比一般人更热情一些;
2、火生土,也就是说午未这两柱五行属火的,性格会比较踏实;
3、土生金,戌亥两柱五行属土的,性格会比较保守;
4、金生水,申酉两柱五行属金的,性格会比较强势;
5、水生木,寅卯两柱五行属水的,性格会温柔些。 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结合流年的大运来考虑,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讲了。 总之,五行相生相克并不是固定的,会有一定的变化,而不同人的五行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还会存在着命局中印星过多或者是过少的烦恼(印星太多一般指的是伤官见官或者是阳刃夺财,太少就不好生育)。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的十二中动物是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物特性,按照有情有序的原则制定的。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动物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木、火、土、金、水五行本是金文的五材,即: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西周金文分别用“禺”字表木、表火、“士”表土、“(金+兑)”字表金、用表水的象形字来记述历法和祭祀礼仪等内容,反映出这五材同天象、天时发生了联系。木、火、土、金、水五行观念萌芽于商代,周代较为盛行。
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记载:“五行之气,润泽施于万物,物之成也。”木、火、土、金、水五行既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又是一种时间序列和空间区位。《礼记•学记》所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至于十年,乃成”这一整套“学成”教学进程,即是按着五行相生的基本演化规律推进的。《周易参同契•卷三》记载:“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将欲制之,黄芽为根。从黄芽生白气,转而为朱,朱者,南方火也;转为赤色;又转为黑云。”这一炼丹过程中颜色的衍化次序对应着五行相生的运行规律,即:自子至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是一个“泰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生长、发展,象征着万物的“成”。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动物纪年法,源于商代,到东汉时完全确定其固定的次序和配属,是用动物符号来表示人的属相,表示出生年份的次序。其产生与人们的纪年方法有关,“夏小正,殷月令,周十二辰。”这与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周代正式开始用十二纪(十二次,一岁一次的十二个阶段)纪事。十二纪与十二生肖和五行相配,如:甲木鼠、乙木牛、丙火虎、丁火兔、戊土龙、已土蛇、庚金马、辛金羊、壬水猴、癸水鸡、丁火狗、戊土猪。十二生肖动物表示时间在循环,五行表示时间发展的进程。十二与五的积为六十,即表示一个大循环。这与干支纪年法基本对应,六十甲子正好符合了人的“天寿”(古者,民有二寿,下寿不过三十,中寿不过五十,上寿不过百岁)这个过程是按照生克衍化规律运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