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份是什么生肖?
十二属相当中的“龙”,其实对应的是农历二月,由于古代历法设置的原因,出现了“正月建寅”和“立春祭春”的奇怪现象(现代新历法已经调整)。 以农历二月为龙头,正好应合了《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之意。 乾卦九五“飞龙在天”,正是十二月之象! 而“群龙无首”则是指春节的时候,大家都放假休息,因此是“无首”。 也有说法认为十二月份是鼠。
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个符号,从子开始到亥结束,总共24个符,称为“二十四山”。 每个山分别取一个名字作为代表。如子山、丑山……寅山、卯山……巳山、午山……”等等。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从甲日到癸日,可以推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种推算方法被称为“天干地支计年法”或“干支纪年法”。
而六十甲子循环往复,实际上就是描述了节气交替的规律。 所以古人根据节气规律总结出一句口诀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用于指导农事生产及生活起居。这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歌”的前半部分。 从大寒到芒种前后,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开始萌动,草木要发芽生长。 此时水气蒸腾,冰霜融化,春雨绵绵,万物复苏。
“立”表示开始的意思,“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之后,雨水增多,春回大地,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就是“春雷惊百虫”。 雨水过后,便是惊蛰,所谓“春雷响,万物长”,这个时候气温回升明显,草木发芽生长迅速。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分之后,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气温继续上升,春耕开始。 “春雨润田苦作舟”,清明时节,气温升高较快,降水明显增加,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
谷雨前后,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农村有“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立夏点豆秧”的说法。 随着雨水的增加,空气湿润凉润,早晚温差较大,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此时正值青春少年“读书好时光”。 小满之后,日照渐强,气温快速上升,植物进入旺盛的生长阶段。
“小满芒种”,此时阳气充实,天气渐热,南方已有“小满江满”之说。 夏至阴生阳长,自然界的变化表现为“草木繁盛,艳阳高照”。 “阴阳相交,蝉始鸣,雉始雊(gòu)”,万物蓬勃生机盎然。
大暑小暑高温持续,江河水位上涨,农作物迅速生长。 大暑后十五日立秋,“立秋处暑天气渐凉”,“一场秋雨一场寒”,虽然气温下降,但天气依然干燥炎热。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白露到来,天气已经转凉,草木上的露珠清莹透明。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此时的天气已经有了冬天的味道。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气温达到全年最低,大雪纷飞,百草凋零,万物潜藏,万事皆休。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小寒立春”,随着节气的转换,阳气渐长,冰雪消融,草木萌芽。
“雨水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复苏。 “春分清明谷雨”,春分花开万千,清明草长莺飞,谷雨落红多意。 谷雨后期,“立 夏小满芒种”,天地间一片生机兴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