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生肖里为什么有龙?
“中华”二字,最早见于西周中期史书《尚书·尧典》:“唐虞之时,荐绅(shēn)君子,华(花)如桃李;夏禹乘黄车、服黄龙,旌旗蔽日;周武王帅诸侯,黄钺在前。”“华”字在春秋战国时又指代中原诸国,《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韩、魏之侧畔也……今秦攻楚,而不听张仪之计,益发兵而攻赵,赵亡则楚危矣。”后来这些部落国家多了个统一的称呼——“华夏族”。这个名称的称谓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华”字的甲骨文写作“[華]”,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桃花,本义就是开花或者花朵。而“夏”字在古文字中就像一把大伞或遮阳帽,本意是夏季万物茂盛。“夏”和“华”联用,最早的例子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 从“夏”从“华”可见这两个字在当时已经是有一定含义的了:春天开放的花朵到夏天就结出了果子。这正好应了古人对四季循环的印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龙”的字形在殷墟卜辞中已经是比较确定的字形: 可见“龙”的概念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可能还只是一个神话中的图腾,而不是现实的存在——否则也不至于被奉若神明。同样,也可以推测“龙”的形象应该是神似蛇而带有鳞甲的神异动物。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龙”的形象应该来源于古人对龙形象的具体描绘。
因为中国人把龙看作神物,虽然神话传说中龙多不胜数,人们也从不怀疑龙的存在,但它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产物(龙的形象有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所以12生肖里有龙。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祥瑞的象征,它和中国人信奉的“五行”相吻合,是集金木水火土于一身的超天然的神物。
而且12生肖除了龙之外,其他的属相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活物,再加上其他很多动物都被排除在外,为了使它不显得单调枯燥,所以安排龙进入生肖系统,以调剂气氛,使人们在看到龙这个神话动物位列生肖时,有一种惊喜和神秘感。
当然也有传说说是玉皇大帝下了一道圣旨,凡是穿过黄河和长江的'动物都可以去天宫参加选美大赛,来者有马、牛、羊、猪、鼠、狗、猫、蛇、虎、兔等,并且猫和老鼠是结伴而行的。当它们都游过了河,正准备上岸时,老狐狸对猫说:“牛大哥游得太慢了,你去踩它的背过河不是更快吗?”猫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踩着牛背过了河。可当它上岸后却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其它伙伴们了,最后只好返回,结果被河水淹死了。
再说龙在天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想参加比赛,赶忙直奔黄河。可当它赶到时,比赛已经开始了,它只好返回天宫找玉皇大帝讨要说法。玉皇大帝很生气,下令对参赛选手进行评比,并定了排名先后次序。老鼠因为机灵、拔尖,被定为第一名,接着依次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所以龙成为12生肖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