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代表什么生肖?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通常认为最初五经不包括《春秋》,后来《春秋》单独成经。 这里只讨论四书的情况。这四书反映了儒家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必须熟读这四本书。以四书代表某个生肖,显然是有历史的渊源的。
中国的官方语言就是汉语,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古印欧语系的英语等相比,汉语表达比较简单直接,一个意思经常可以用很多字来表达(这是和西语法语等完全不同的),这就造成了用汉字表述的某些词语或者句子具有多义性。这种特点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上的特点。比如对“仁”的解释就经常是用几个典型例子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在四书中,孔子和孟子的话经常是相互呼应的。我们时常能看到一种情况,即一句孔子的说法被不同的经书引用时,做了不同但是有意义的修改,而这一句又和另一句孟子的话相呼应。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或哲学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发现需要把某一句话放在它所出现的上下文中进行考察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有些甚至还需要结合全书的内容来理解。这种特点和汉语的表达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如果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孔子和孟子的言论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例如,《论语·雍也》中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中的“乐”字,假如按照字面翻译是“喜欢……”,那么知者和仁者的性格就像喜好的东西被锁定了。但是实际上这二句连在一起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二者都喜爱大自然,但是喜爱的方式不同。 同样的,四书之中有很多“君子……小人……。”结构的形式。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人。”“君子务本,小人务末。”等等。这种形式的话往往需要联系整个段落来理解。假如断章取义地理解其中的一句话,很可能出现谬之千里的情况。
关于“仁”的理解也是如此。如果单独看《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言论,似乎很难得出结论到底什么是“仁”,但是从整本书来看,孔子的“仁”主要是指向道德人格的实现,而孟子的“仁”更多的是指向政治领域。因此二人的心性之学或者说为人之道)和仁政德治(即政治理想)的区分,便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形成的。但是,如果单看《孟子》,不参考《论语》和其他典籍,谁又能确定他提到的“仁”一定就是指向政治领域的呢? 所以,面对这样一部内涵丰富而又经常有多重含义的经典,将四书简单地理解为几部经典著作显然是片面的,将四书的精华简化为几句名言更是不对的——或许这些名言可以作为座右铭,但是经典是需要细细咀嚼和理解的过程。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明几千年前先秦的思想,未免太过轻而易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