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有哪些小学?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介绍: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正月,由淮南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白居易,在离长安还有十天的路上,做了这样一个梦:在一个晚霞绚烂的黄昏,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一座高楼的顶上,遥遥地向他招手。梦境虽然朦胧模糊,但却令他感到有些熟悉。诗人大惑不解:梦境虽然是虚假的,但如此美丽而熟悉的面容,又从何而来?
梦境固然空幻虚无,宛如过眼烟云,但梦中的场景却深深地烙在了诗人的脑海里。当诗人到达长安之后,马上写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歌《梦微尘》。诗中“轻罗小扇”、“蝉鬓花钿”等优雅的意象,与梦中一现的“美人”、“红绡”、“朱帘”、“玉栏”、“黄昏”、“斜月”、“梦破”等形象,构成了诗所描述的真实的梦幻场景。此诗在唐代当即知名,宋人诗话中称道这首诗“为太白、居庸助气”。尤其是其中的“梦断”二字,更成为经典,成为后世诗人常用的诗句。
九年后,诗人生活的转折点来到。被贬职的诗人面对长安城,写下《伤心曲》:“梦仙若逢郎在地,辞家忆向长安行。月送花迎劳梦寐,曲终人绝怨分明。”当年的英俊少年,已经失去了飘逸不群的风骨,沉浸在“终身隐太子东宫”的失意之中。
十五年的贬谪生活,让诗人饱尝人生凄苦,但同时也让他眼界大开,心志磨砺。对人生的领悟,超越了少时的浅薄。在诗人66岁写下《梦微尘》十五年后,又一首《梦微尘》问世。“尘梦纷纭何处寻,心君独照莫相亲。欲将旧日风流赋,仍恐如今乐事非”。
此时的诗人已步入人生暮年,经历了人世沧桑,他看清了政治虚伪,看透了宦海沉浮,梦中的人生如梦,现实人生更要小心对待,与其说是诗人告诉世人“人生如梦”,不如说是在以自己的人生感悟警戒世人。
梦虽为虚幻,却是人生现实的一种呈现。诗人将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溶入梦境,通过虚幻的梦境表达出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梦有了深刻的内涵。《梦微尘》是诗人真实人生体验的流露,是诗人精神世界里的一颗璀璨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