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学校有哪些?
150多年前,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口说》中讲到“我广雅,我番禺学海堂、应元学堂之教”,意指自己的学问来自于广州的学海堂和应元学堂。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晚清四大书院之一,今天的广雅依然雄踞在广州老城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而另一家清代书院学海堂也在老城中心的珠江北岸悄然焕发生机——2014年,广州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及附属中学(即学海堂),把古老的书院建成现代化的学校。
从广雅到学海堂,两所旧时名校如今都变成了一所中学,只是名称不变,校址变了个地方而已。但更为巧合的是,两所学校现在都拥有同样多的在校学生——都是36个班型,每班50人,合计各1800名学生。 当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简单地“平移”——为了支持学校的重建与发展,市教育局决定对市二中、执信、铁英等几所学校进行学区调整,以吸收部分学生进入这两所名校。而由于历史渊源,这些孩子入学之后,他们的学籍档案都将记录他们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学海堂。
随着这两所学校的重振,它们的老校友也活跃起来。近日,两所学校的校友就联合举办了一场大型书画艺术展览,汇集了百余幅作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虽然名字里有个“艺”字,不过此次参展的作品并不全是艺术作品,不少是校友们书写的对联、诗词,还有一些是关于教育的论文,展示形式倒有点像博物馆里的文物展览。
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带来了自己创作的4尺全开的大字,上面写着“继往开来”,他告诉记者,这4个字代表了自己以及无数前辈对后辈的期望,愿两地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 这位老先生叫陈永正,不仅是两所学校的校友,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说,这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校友们的精品,有的写得甚至还是“毛体”,“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作品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所以作品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赠予’母校。” “一入校园,如归故里。”对于外地来的学子来说,他们也许不熟悉两校的历史,不知道它们曾经有多辉煌,但这些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会告诉他们一切。 漫步在百年名校里,岁月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著名的学者教授在这里讲学,许多杰出的人才从这里起步,远的不说,近代史著名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就有不少人来自这所学校。而近一点的呢?北大中文系最年轻的系主任肖培新就出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