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公众有哪些?
个人觉得,学校这个公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存在的“人”的集合——即我们所说的学生群体;另一类是我们对“人”的期望,可以称作“人群”(这里将人作为社会的微观主体来讨论,因此将其分为两类)。这两类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行为能力,后者是没有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学生群体,前者的价值观已经明确且具有可执行性。
对于第一类公众,我认为其价值观已经形成并且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因此传播的内容不需要太多,针对性也比较强,直接找到他们关注的内容就行了。而对于第二类呢,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他们进行灌输和引导,不过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这种灌输其实是一种“赋值”的过程,我们要把我们的价值观赋予给他们,让他们接受并内化。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强加给他们,否则只会起反作用。
对于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公众,我们所采取的传播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对第一类的传播应该说比较简单,只要找准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就可以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类公众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选择的”而不是“被告知的”。 所谓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选择的,就是我们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接受我们传播的信息。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做好用户调研,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困惑以及诉求。只有当我们的信息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时,他们才会相信我们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进而接受我们传递的信息。
反之,如果我们所传达的信息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那么无论我们宣传得多么轰轰烈烈,他们都不会买账。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让我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了解你的受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