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医改怎么改?
从2009年提出医保城乡一体化开始,医改已经走过十年曲折道路。十年来,政府财政对医疗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人民群众看病负担并未减轻,政府、企业和群众三方负担的医疗改革路径已被证明是不合适的。2016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态,不再搞“以药补医”,推进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同时开展集采,降低药品费用。2017年开始,医保启动入医保药品谈判,将价格适中、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和生物制剂纳入医保,同时也纳入了一些既往自费药品,如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等。
2018年是建立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年。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做出重要部署。
此次医改《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针对当前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突出问题,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措施。 《意见》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力的“超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和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制度和技术体系,推广诊疗服务包模式,提高基层首诊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要办的八件事,其中第二项就是“全面推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解决遗留问题”。而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 这意味着作为农民健康“守门人”的乡村医生群体将迎来一支庞大的“靠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有望得到改善! 事实上,为乡村医生队伍“撑腰”的另一重大举措正是正在实施的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根据规划,到2020年末,国家将建成300个左右县域医疗中心,全国所有县区具备相当规模的县医院。
可以说,这两项工作相互配合,将为广大乡村医生营造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从目前政策来看,乡村医生职业前景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转为事业编制,这主要是对于在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村卫生室工作的村医,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直接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二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这主要是对已经符合退休条件的乡村医生,按照灵活就业人员标准办理参保手续,享受相应待遇;三是继续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直至退休,这主要针对年轻乡村医生,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况下,可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