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历没春年好吗?
老黄历上面写着 春不分明(无立春),意思是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晚一些吗? 还是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这一年就不是春季了呢? 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春分来临,白天一夜比一夜长,到了夏至达到最大值——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极限,从夏至开始白昼逐渐变短。秋分时节,阳光直射点达到赤道,昼夜等长;冬至之后,白昼继续缩短,直到春天到来前达到最小值—一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在春分时,大地阴阳平衡、万物生生不息。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3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开始回升,冰雪渐渐融化,万物复苏。立春是一个时间节点,代表的是“开始”而不是“中间”。也就是说过了立春,天气开始回暖,但是并没有进入春季。就像冬至后虽然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但并没有进入寒冬,大寒后才是严寒冬季,同样道理,立春后温度升高了,但是还没有到春天。
古人把立春后的五十天分成五个阶段来描述春天的气候特点:“立春后雨水至,阳气上升,白雪初消,草木萌发;雨水后惊蛰至,春雷始发,气温回升,冰雪消融;惊蛰后春分至,草长莺飞,春寒料峭,霜雪不复;春分后清明至,细雨绵绵,杨柳拂晓,百花明艳;清明后谷雨至,小雨霏霏,蜂蝶萦绕,山花烂漫;谷雨后立夏至,阳光和煦,草叶新绿,百花盛开。” 从古书上的记载来看,似乎没有立春就不能称之为春的道理。
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基于古代气候史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说,就是错误的。就拿我国来讲,4000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气候变暖的进程当中,从来没有一个“无立春”的年份会被扣上一个反春的帽子。 用古代的理论来指导现代的生活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不需要去管什么“无春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