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未伏是哪一天?
查了下资料,发现大家对“三伏”的理解似乎并不正确。 “三伏”是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的,而不是由小暑和大暑组成的 ——虽然它们都在三伏天之内。 每年进入农历六月(小暑)时,头伏就开始了一天,中伏则是农历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中旬,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一直到处暑节气前后结束(见图1)。
今年头伏时间是7月12日至7月21日,中伏时间7月22日至8月11日,末伏从8月12日开始,一直到9月1日。 很多人以为,因为“伏”表示天气炎热,所以三伏天就是最热的这段时间。其实不然——“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伏于地下”。无论三伏中是否有“暑”,气温都不会高得离谱——至少没有高温酷暑天气。
我国古代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之所以选庚日,是因为庚日子午时,太阳处于北中天,阳光直接暴晒,地面温度迅速升高,此时如果下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庄稼茂盛生长。
有人可能觉得,既然“伏”表示天气闷热,为什么还会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呢? 其实,“三伏”中的“伏”其实是指“暑气潜伏于地”。也就是说,在“三伏”期间,虽然白天阳光强烈,气温较高,但是傍晚过后,天气会慢慢凉爽下来,早上起来又是艳阳高照,所以人们会有“早上凉飕飕,中午汗滴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