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什么时候了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今年是7月12日入伏,但是2016年是7月14日入伏。 2018年的三伏天有40天,从7月12日至8月20日。
为什么要算“三伏”天数呢?这是因为“三伏”中每一“伏”都包含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而“中伏”的气候特点是最为明显的。 “小暑”期间天气渐渐炎热,“大暑”之后便进入“三伏天”。此时,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比往年偏高。而且,随着气温持续上升,高温高湿的天气也会持续。在华南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是出现在三伏天时期;而在华北平原,则往往出现在夏至以后。
这时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句俗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在小暑和大暑期间,正是“上蒸”的时刻,空气湿度加大,因此也极易产生闷热的感觉。 “中伏”和“末伏”的气候特征也是相似的。在中伏阶段,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所以白天时间变得更长,并且阳光也更加猛烈。
除了白天的温度,夜晚的温差也非常小,这就使得白天和夜晚的气温都没有明显降低。加之大气层中的云量较少、天空澄澈,所以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更为强烈,使人感到酷热难耐。 不过,到了“末伏”,太阳位置开始由北及南移动,白天时间缩短,且太阳辐射减弱,因此气温开始下降。另外,“末伏”时雨水也逐渐增多,气温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