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二是什么生肖?
答案是猪。 “三二一二”指的是农历二月、六月、十二月,对应的是寅月(农历一月)、午月(农历五月)和丑月(农历十一月)。在24节气中,分别有两个节气是在每个月的月初和月末的,一个是“立春”,一个是“冬至”。这两个节气的到来,都代表着季节的开始或是结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三二一二”指的就是这四个节气。
1.正月立春又逢丑日 春季开始,万象更新。立是开始的意思,春就是温暖,意味着冰雪融化,草木萌芽。丑为牛,也寓指耕耘之牛。正月份在农历中是“子月”最后的一个月;因此古人把子月后第一天称为“正朝”或者是“正月朔”,也就是今天的新年;而初一这天是“元旦”;初二这一天被称为“春节”。春节就是新的开始,就像“立春”一样。
2.春分遇卯月令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出现在阳历的3月20日前后。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昼夜等长,“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三月清明乃清和之时 月色如银,万物清纯,正是清明前后种植庄稼的好时候。古书有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三月清明,万物显露。” 而在我们现代农历之中,三月则是属于“辰月”,也叫“卯月”,因为农历的三月惊蛰到清明期间,月亮最亮的一天是出现在卯时的。
4.谷雨时节柳絮飞落 暮春回温,雨水增多,谷类作物得以滋长。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6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至21日交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唐代诗人王维曾用一首《谷雨》,写出了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雨细轻烟绿苑,风微玉露香枝。”
5.立夏迎来小满 阳气达到最高点,温度升高。农作物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立夏在小满前一日。此时万物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了。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人们的心情也会烦躁起来。古代典籍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夏气热,宜食辛,以润气通腠理。”“凡此六月,所有饮食,宜清凉,不宜辛温。”
7.芒种夏至,万物峥嵘 小满过后,气温持续走高,雨水也逐渐增多。芒种,就是在这样一个忙碌而又火热的季节里到来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宋代诗人陆游这样描写芒种时节的景象。
8.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即是“出梅入伏”的时刻,也是高温来袭的日子。正如俗语所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个时候无论是人体还是植物都开始承受高温的煎熬。 古时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刚刚收割的新稻碾磨成米,做好米饭供一家人食用,以示庆贺。
9.立秋处暑,禾黍盈仓 炎热的秋天终于要来了!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着孟秋时节的开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明它是“禾”的季节。 古人非常看重这个节气,有“秋忙”之称,表示从这一天起,作物进入了全面成熟时期,人们也开始忙着收获、播种来年希望。
10.白露秋分,露凝而白 在节气意义上,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从这一日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直至霜降,所以有了“露从今夜白,夜自此夜深”的说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寒露是一个充满了诗意的节气:“寒露白露,日月高晖。”
11.霜降立冬,万物凋零 霜降是秋冬交替的第一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清,露结为霜。”虽然气温降低,但是花草树木却显得更为精神抖擞,充满勃勃生机。
12.小雪大雪,瑞雪丰年 小雪是入冬以来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严寒的冬季正式来临。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移动到南回归线附近并继续向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所以古语说:小雪封山,大雪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