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字属什么生肖?

郗圣永郗圣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怯”字为上下结构,下部的“怯”是“走之旁”加一个“穴”;上部的“却”是“止”字边加上一个“脚”。 将这两个部首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可以组一个新字“足”。 所以“怯”字的读音与意义来源于这个新字——“足”。

而“足”的拼音是zu第三声,所以“怯”字应该是“走之旁+穴”结构的字且发第四声。 但是古文字学中有一个特殊的语音规则——同音字相假借(同音通假)。 这个规则是说,如果两个字形相同、读音一样,其中一个作为另一字的形符或者声符使用的时候,这个被借用字所表示的意义和这个用字本来表达的意义不是一回事。

我们来看“怯”字的字形演变(上图),它的本义是一个人站在门口害怕得不敢出来。但是到了甲骨文阶段,“门”字变成“止”了,这个字就变成了“怯”。而“站”和“行”等许多现代汉字,都是来源于这种“变门为止”的字。

这些字在现在的普通话里一般读第3声,也就是去声。去声的字一般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如“高兴”“难过”“讨厌”等等。 所以“怯”字的本意就不是怕的意思,而是胆小、懦弱。 因为有“同音通假”这一规则的存在,古代许多字都变成了形声字。

比如“疾”——疾病;“解”——理解;“建”——建设…… 而“怯”则是典型的形声字中的“形声兼具”,即形符和声符都表现了字的发音。 “怯”的形符是“穴”,表明这个字的读音属于“穴”族;而声符则是“却”,表明这个字的读音属于“却”族。 现在我们学汉语大字典或者康熙字典或者古文字字典,它们都是按照形体结构来分区标注读音的,同一个区域里的字,它们的读音都是一样的。

所以根据这样的规则,“怯”字就应该念第四声。 这其实是古代汉字的变体现象造成的声音混淆,现在看起来是一种“谬误”,但是在古时候确实是一种必要的字书编撰方法,目的是为了方便记录发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