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愁是什么生肖?
《新唐书·孔戣传》说孔戣“少孤,力耕博读以自给”。又《旧五代史志·儒学传》称唐代卢肇“生而聪颖……家有书数帙,日夕手不释卷。其耕垦之余则诵习之。肇性嗜茶,所业甚寡,惟农桑、读书而已。” 至宋代虽然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但耕读依然被视作读书人的首要职责。朱熹说:“今人不会看书,便道‘几篇文字’、‘多少字句’。却不道要‘看’书。且如农夫田间耕种,只要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然后天地之气才循环得紧。若只算日行几百里,夜眠几十更,便把四季消磨了去,却不道看田地亦在看书!”可见宋儒不仅提倡读书,而且将读书与耕作比附起来。
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读书人的首要职责逐渐由耕读转换为应试,科举取士成了无数读书人追求的目标。到了清代,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也常把科举制度比作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清人赵翼在批评前明末年的科举弊端时说:“本朝制艺之文,极重格律,每试必以四书五经命题,外加经义两题(即《诗》、《书》、《礼》、《易》中的题),初场四书文二篇,四六排偶各一篇;二场经义四篇。字数之多寡有定,用韵之法有定。”“所以自天子以至庶人,无非读书人。家置一卷,室有一卷,身不离卷,手不停批,口不绝诵,字字句句,讲求讽咏。”清代的读书人已经将应试的八股文章视作最重要的文学形式,甚至将之看作是治国安邦的要义。
这样,从汉唐以来慢慢形成的读书风习终于在明清时期变成了一个具有强烈功利性的世俗文化——人们为了科举入仕而读书,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甚至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口号下,为了考中举人进士而读书。于是,书籍不再只是用于闲居消遣的文字作品,而是变成了与为官、经商同样现实的利益工具。 在这种风气的熏染下,连带着许多原本与文学并没有太多关系的学术著作也开始流行。因为对这些著作的阅读可以为应试服务,提高应考的命中率,因而受到广大读书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