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什么生肖?
关于“柳”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柳,小杨也。”段玉裁注曰:“今人呼柳叶谓之柳眉。”“柳”的本义就是低矮的杨柳树。那么为什么古代诗词中会有那么多的“杨柳”意象呢?这是因为古人对“柳”进行了人格化的想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柳”变成了柔美、多情而又凄婉的象征。
在汉代的乐府诗中就有描写“柳”的诗句了。南朝梁代诗人萧统的《采莲曲》中有“叶叶复青葱,盈盈粉黛中。芳芯卷佩曳,嫩萼满钿笼”之句;唐代诗人王涯的《春游曲》中也用“柳色烟光里,春衫风露中”这样的诗句来描绘春日里婀娜多姿的垂柳。这些诗句中的“柳”都被赋予上了人的情思——那嫩绿的枝叶仿佛少女娇媚动人的容颜,而在春风中轻摇的柳枝又好像少女羞涩地低头含笑的模样……
唐宋以后,咏叹“柳”的名篇佳作更是比比皆是。宋代苏轼有“杨柳陌上寻芳草,却忆洛阳春色早(《送桂州颜从事》)”;辛弃疾有“杨柳风绵最相思(《鹧鸪天·代人赋》)”;而元代杨维桢的《柳梢青·吴中》则写出了这般意境绝妙的句子——“绿云帘幕荫雕阑,睡起风檐,燕归巢晚。杏花雨细,海棠风软。斗草踏青年少伴。漫吹起、一帘香雾,蒙蒙半掩。”
古人们是充分地把“柳”当成了与自己一样具有情思的伴侣对象了!只是这“柳”虽多情,却不怎么讨得文人墨客的欢喜——在大多数的笔下,它总是孤零、清冷乃至略显悲苦的。正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二九》中所写的:“柳丝牵恨折伤愁,花溅泪,水空流。可惜良辰好景莫教虚度,红颜易老,暮岁忧愁。” 不过,也有特别出色的作品能写出“柳”的别样风情——比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此诗前两句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垂柳的迷人魅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棵耸立的高大柳树就像是一位身着碧绿玉衣的美丽女神端坐于春风之中,而万千枝条都垂下的绿色丝带,正仿佛她头上飘逸的秀丽长发。这样活泼可爱的形象,真让人爱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