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舌是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其实是从“十二地支”说起的。 人们最早利用的是“十二地支”纪时、纪年。“子时”就是现在的23时至1时;“丑时”是1时至3时,以此推类,“寅时”是3时至5时,“卯时”是5时至7时,如此等等。
在记载中,古人把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两个阶段,这样“子初”就是指凌晨1点到3点,而“子正”则是指今天的23点到明天1点。 “辰”字在古代通指“龙”,“辰”又与“晨”通假,所以“辰初”就是现在早晨5点到7点,“辰正”也就是现在7点到9点……
当然,这种计时方法与现代钟表计时有差异,但古书上说得很明确——一个时辰分做“八刻”,每一刻又分为“上、下”两个时段,这样每一个时间就有了五个名称,依次是:子上、午上、酉上;子下、午下、酉下……那么,“巳”时显然就包括了现在的上午9点到11点和下午15点到17点这两个时段,因此就有“巳初”、“巳正”等称谓。
古代计时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地方的差异很大,各地“时辰”的名称也有出入。比如北方人以“子午卯酉”称四个时辰,而南方人则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呼它们,这是因为古人以干支计时的缘故。
十二生肖舌是指中国医学家总结出的一套以人舌诊断疾病的生理病理科学方法。其妙处在于,它把人的不同舌质与十二生肖动物相对应。通过观察人体的舌面特征与气血、舌苔等变化,对应相应动物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析人体各个脏腑在身体内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通过观察舌面变化,推断人体各脏器的病变程序。
舌法的形成及发展,贯穿于中国中医诊治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远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当多的篇幅探讨舌与脏腑和疾病的联系。它提出:胃气通于口,脾和胃,其华在口。口舌干燥属脾阴不足,湿热损伤脾气等,后来,历代的中医学家和中医诊治专家都在不断研究和应用。
如三国时期的吴普,南梁时期的姚僧垣,唐朝的王焘及清代的沈金鳌等都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总结、论述了自己对舌望诊、舌论诊及舌意诊的使用经验和认识。特别是清代的袁昌霈先生,把舌诊又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诊家直诀》总结出了著名的“五色分属五脏”理论及“望色十大要诀”的望色法则。直到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张锡纯先生总结出“舌之形色,俱从脾胃化来”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