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按农历还是阳历生肖?
从起源来看,十二生肖是起源于古人掌握天时的“干支纪年法”和“十二地支”。而农历(殷历、夏历)的制定就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为基础的。《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始皇初即位,湘君射舜曰‘南方有舜,天下治’,何也?”“始皇帝问李斯曰:‘尧舜放勋,吾闻尧让九鼎,舜耕于历山,今安在?’李斯曰:‘……此二帝者,亦各因时立事,不得已而为之。’” 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建立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农历是以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为“二十四节气”的标准,以“干支纪年法”给周年安排周期,建立起来的。而“十二地支”则是用来计算每个月的天数。两者结合,通过加一减一的方法来计算日期月份。如“甲子日”就是按照“干支纪年法”算出的公元2015年的第一个“甲子日”;而“乙丑月”就是在农历2014年中的第二个“甲乙日”组成的农历月度。
无论是农历还是阳历,其基础都是建立在“冬至”和“夏至”的基础上。因为一年当中,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在“夏至”,而昼夜最短的日子是在“冬至”。从“夏至”到“冬至”,天空由北至南逐渐倾斜,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加长;而从“冬至”到“夏至”,则相反。古人在“冬至”和“夏至”分别设祭,纪念天地神明。这也是现代“圣诞”由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而每一个“节气”,都是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为依据的。每一“节气”相隔时间大致相当,大约15天左右,而“霜降”和“立冬”之间却有个月圆月缺的变化过程,所以“霜降”不是“立冬”的前一个节气。
从起源上来看,我国的生肖应该是以“立春”(阴历新年)开始,到下一个“立春”为止,循环往复。因为“立春”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代表了春季的开始。而农历每年正月初一对应的阳历日期是有变化的,所以每年的春节都有可能不一样。而人们之所以用鼠、牛等12种动物来标记年份,应该是因为这12种动物都与“立春”这个起点有关系,或者说对这一节气的到来比较有代表性。
子鼠——正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之间,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在转向“寅(牛)”的位置;
丑牛——凌晨1点到3点,斗柄指向“卯(兔)”;
寅虎——凌晨3点到5点,斗柄指向“辰(龙)”;
卯兔——上午5点到7点,斗柄指向“巳(蛇)”;
辰龙——上午7点到9点,斗柄指向“午(马)”;
巳蛇——上午9点到11点,斗柄指向“未(羊)”;
午马——下午11点到下午1点,斗柄指向“申(猴)”;
未羊——下午1点到下午3点,斗柄指向“酉(鸡)”;
申猴——下午3点到5点,斗柄指向“戌(狗)”;
酉鸡——下午5点到7点,斗柄指向“亥(猪)”;
戌狗——晚上7点到9点,斗柄指向“子(鼠)”;
亥猪——晚上9点到11点,斗柄指向 “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