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为什么是十二生肖?
问:为什么是猪不是牛?
答:中国古时候有没有猪肉可吃是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古代的“家”字,下面是一头猪嘛!可见古人是把猪圈和房屋放在同等地位的。《礼记·曲礼上》有“凡祭宗庙之礼,牛曰‘特’,羊曰‘肥’,豕曰‘腯’,犬曰‘壮’,鸡曰‘絜’。”注解说,祭祀用的牛要瘦,猪则要肥。可见当时猪肉是不吃的(否则的话,怎么会有“肥”这个词),被祭祀掉了——这跟古代西方人把猪送给神明当作牺牲是一个道理。
其次,我们看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的屠房图像,一般都在猪圈之上——可见猪的地位是很高的。 而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其中一句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里用鸡代替了猪。说明这个时候,猪肉已经普遍进入了普通人的食谱。
在古人眼中,猪的排场是大于牛的。 比如祭祀,牛只有作为“特”的时候才有资格进“太庙”(参见上面“家”字的甲骨文字形);而猪则是随便养的,只要肥就行了(所以后来猪有了“福”字,寓意“有福”,而牛则没有)。
再比如葬礼之中,《墨子·节葬》说,古代越国葬仪是“若葬其亲,必肥其椁;”宋国则相反,“薄其棺,恶椁。”意思是说,越国把送葬的物品尽量做成肉的味道,让死者在阴间也有机会大快朵颐;宋国却恰恰相反,把棺材做得又薄又丑,让死者在阴间也没办法享受。可见在古代中国,猪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最后来看现代汉语中的“猪”字,这个字形是民国初年确定的,上面一个“象”,暗示了它的本义与猪有关,下边一个是“鱼”,表明它是指像鱼一样的猪肉(即鱼肉)。
猪在中国十二兽群里被称为“猪”和“猪”,属于有齿类。它和猪一起被列入了十二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之一。 猪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自新石器时期起人类就对猪进行了长期的驯养。猪是一种懒惰、贪睡、贪吃、喜欢打滚的动物,但它也是哺乳动物中非常聪明的动物之一,而且它在水中游时不会沉底。
我国是个猪肉大国,我们食用的肉类大部分都是猪肉,在中国的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的占比最高。因此,猪与中国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这可能是猪被列入十二生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猪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富象征。古代人用“家有万贯,自可买田”来表示富有,而“万贯”是指用千万根绳子把大量铜钱贯起来,其形状类似于猪。所以许多朝代都把猪图案制成圆形和方孔货币,叫做“制币”或“化币”,用“制币”这个名称,用“万贯”这个名称,寓意招财进宝、大吉大利。在南方一些地区,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建新房的时候,要在正厅的上方悬一尺长的木槽,槽中放几枚铜钱,以猪头遮盖,叫做“肥猪槽”,象征着肥猪天天可以生钱,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猪还有两个别称,一个是“乌金宝鸡”,另一个是“长太牢”的别称。乌金宝鸡,是指猪的毛色为黑色,肉可食用。太牢,指古代帝王、诸侯等在祭祀时,祭祀品为牛、羊、猪,叫做太牢,是最隆重的。由此可知,在古代,猪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猪也出现在十二生肖里。在《尔雅注疏》中,“子者,滋也,言阳气始生,而滋滋将出也;亥者,核也,言阴气始杀,而万物皆核实也。”子时是指从晚上11时到次日凌晨1时,亥时是指从晚上9时到晚上11时。子时是阴阳交换的时刻,也是夜间夜宵前的最后一个时辰,也是猪睡觉的时候。亥时是阳气开始升起的时刻,也是阴气开始杀死的时刻,也是猪在夜里睡觉的时候。所以,十二兽里的猪分别是指亥时和子时,它既是夜间黑暗到来的时候,也是万物复苏的时候,这也就是“子亥”是阴阳交接之时的时刻,猪就是在这个时刻睡觉,所以,十二生肖里的猪象征着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
总之,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类来源,又被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